○《釋文》:「凡十六篇,十一篇亡,五篇見存。」 【疏】「古文尚書堯典第一」 ○正義曰:檢古本并石經,直言「《堯典》第一」,無「古文尚書」。以孔君從隸古,仍號「古文」,故後人因而題於此,以別伏生所出、大小夏侯及歐陽所傳爲今文故也。「堯典第一」,篇之名,當與衆篇相次。「第」訓爲次也,於次第之內而處一,故曰「堯典第一」。以此第一者,以五帝之末接三王之初,典策既備,因機成務,交代揖讓,以垂無爲,故爲第一也。然《書》者理由舜史,勒成一家,可以爲法,上取堯事,下終禪禹,以至舜終,皆爲舜史所錄。其堯、舜之典,多陳行事之狀,其言寡矣,《禹貢》即全非君言,準之後代,不應入《書》,此其一體之異,以此禹之身事於禪後,無入《夏書》之理。自《甘誓》已下,皆多言辭,則古史所書於是乎始。知《五子之歌》亦非上言,典書草創,以義而錄,但致言有本,名隨其事。檢其此體,爲例有十。一曰典,二曰謨,三曰貢,四曰歌,五曰誓,六曰誥,七曰訓,八曰命,九曰征,十曰範。《堯典》、《舜典》二篇,典也。《大禹謨》、《皋陶謨》二篇,謨也。《禹貢》一篇,貢也。《五子之歌》一篇,歌也。《甘誓》、《泰誓》三篇、《湯誓》、《牧誓》、《費誓》、《泰誓》八篇,誓也。《仲虺之誥》、《湯誥》、《大誥》、《康誥》、《酒誥》、《召誥》、《洛誥》、《康王之誥》八篇,誥也。《伊訓》一篇,訓也。《說命》三篇,《微子之命》、《蔡仲之命》、《顧命》、《畢命》、《冏命》、《文侯之命》九篇,命也。《胤征》一篇,征也。《洪範》一篇,範也。此各隨事而言。《益稷》亦謨也,因其人稱言以別之。其《太甲》、《咸有一德》,伊尹訓道王,亦訓之類。《盤庚》亦誥也,故王肅云︰「不言誥,何也?取其徒而立功,非但錄其誥。」《高宗肜日》與訓序連文,亦訓辭可知也。《西伯戡黎》云,「祖伊恐,奔告于受」,亦誥也。《武成》云,「識其政事」,亦誥也。《旅獒》戒王,亦訓也。《金縢》自爲一體,祝亦誥辭也。《梓材》,《酒誥》分出,亦誥也。《多士》以王命誥,自然誥也。《無逸》戒王,亦訓也。《君奭》周公誥召公,亦誥也。《多方》、《周官》上誥於下,亦誥也。《君陳》、《君牙》與《畢命》之類,亦命也。《呂刑》陳刑告王,亦誥也。《書》篇之名,因事而立,既無體例,隨便爲文。其百篇次第,於序孔、鄭不同。孔以《湯誓》在《夏社》前,於百篇爲第二十六;鄭以爲在《臣扈》後,第二十九。孔以《咸有一德》次《太甲》後,第四十;鄭以爲在《湯誥》後,第三十二。孔以《蔡仲之命》次《君奭》後,第八十三;鄭以爲在《費誓》前,第九十六。孔以《周官》在《立政》後,第八十八;鄭以爲在《立政》前,第八十六。孔以《費誓》在《文侯之命》後,第九十九;鄭以爲在《呂刑》前,第九十七。不同者孔依壁內篇次及序爲文,鄭依賈氏所奏《別錄》爲次,孔未入學官。以此不同,考論次第,孔義是也。

 

○《釋文》:「凡十六篇,十一篇亡,五篇見存。」 【疏】「古文尚書堯典第一」 ○正義ニ曰ク、古本并ニ石經ヲ檢スルニ、「《堯典》第一」ト直言シ、古文尚書無シ。孔君隸古ニ從ヒ、仍チ「古文」ト號ス、故ニ後人因テ而此ニ題ス,別ニ伏生所出、大小夏侯及歐陽所傳ヲ以テ今文ト為スヲ以テノ故也。「堯典第一」,篇之名,當與衆篇相次。「第」訓爲次也,於次第之內而處一,故曰「堯典第一」。以此第一者,以五帝之末接三王之初,典策既備,因機成務,交代揖讓,以垂無爲,故爲第一也。然《書》者理由舜史,勒成一家,可以爲法,上取堯事,下終禪禹,以至舜終,皆爲舜史所錄。其堯、舜之典,多陳行事之狀,其言寡矣,《禹貢》即全非君言,準之後代,不應入《書》,此其一體之異,以此禹之身事於禪後,無入《夏書》之理。自《甘誓》已下,皆多言辭,則古史所書於是乎始。知《五子之歌》亦非上言,典書草創,以義而錄,但致言有本,名隨其事。檢其此體,爲例有十。一曰典,二曰謨,三曰貢,四曰歌,五曰誓,六曰誥,七曰訓,八曰命,九曰征,十曰範。《堯典》、《舜典》二篇,典也。《大禹謨》、《皋陶謨》二篇,謨也。《禹貢》一篇,貢也。《五子之歌》一篇,歌也。《甘誓》、《泰誓》三篇、《湯誓》、《牧誓》、《費誓》、《泰誓》八篇,誓也。《仲虺之誥》、《湯誥》、《大誥》、《康誥》、《酒誥》、《召誥》、《洛誥》、《康王之誥》八篇,誥也。《伊訓》一篇,訓也。《說命》三篇,《微子之命》、《蔡仲之命》、《顧命》、《畢命》、《冏命》、《文侯之命》九篇,命也。《胤征》一篇,征也。《洪範》一篇,範也。此各隨事而言。《益稷》亦謨也,因其人稱言以別之。其《太甲》、《咸有一德》,伊尹訓道王,亦訓之類。《盤庚》亦誥也,故王肅云︰「不言誥,何也?取其徒而立功,非但錄其誥。」《高宗肜日》與訓序連文,亦訓辭可知也。《西伯戡黎》云,「祖伊恐,奔告于受」,亦誥也。《武成》云,「識其政事」,亦誥也。《旅獒》戒王,亦訓也。《金縢》自爲一體,祝亦誥辭也。《梓材》,《酒誥》分出,亦誥也。《多士》以王命誥,自然誥也。《無逸》戒王,亦訓也。《君奭》周公誥召公,亦誥也。《多方》、《周官》上誥於下,亦誥也。《君陳》、《君牙》與《畢命》之類,亦命也。《呂刑》陳刑告王,亦誥也。《書》篇之名,因事而立,既無體例,隨便爲文。其百篇次第,於序孔、鄭不同。孔以《湯誓》在《夏社》前,於百篇爲第二十六;鄭以爲在《臣扈》後,第二十九。孔以《咸有一德》次《太甲》後,第四十;鄭以爲在《湯誥》後,第三十二。孔以《蔡仲之命》次《君奭》後,第八十三;鄭以爲在《費誓》前,第九十六。孔以《周官》在《立政》後,第八十八;鄭以爲在《立政》前,第八十六。孔以《費誓》在《文侯之命》後,第九十九;鄭以爲在《呂刑》前,第九十七。不同者孔依壁內篇次及序爲文,鄭依賈氏所奏《別錄》爲次,孔未入學官。以此不同,考論次第,孔義是也。